政策解讀 | 魏鵬舉:文物管理和市場發展“新規”解讀 ②
日期 : 2022-03-17 點擊率 :

2021年12月16日,文物局、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民間收藏文物管理,促進文物市場有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規范鑒定、加強保護、鼓勵利用、引導收藏、流通、豐富供給、促進回流、嚴控流失、優化購銷、做強拍賣、創新業態、政策扶持、人才培養、聯合監管、部門協同15個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魏鵬舉:
《意見》是方向性的,還需實施細則的跟進
魏鵬舉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文化產業管理委員會副會長
01《藝術市場》:
六部門出臺的《意見》,與以往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相比,有怎樣的發展變化?
魏鵬舉:就《意見》本身而言,我個人認為是在延續以往相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對民間文物收藏的管理和市場發展做出了更加系統的方向性規定,要想《意見》得以貫徹落實,還需要出臺相關的配套實施細則。
02《藝術市場》:
如果出臺《意見》的實施細則,你認為哪些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魏鵬舉:規范鑒定,需要進一步細化,這既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進行民間文物管理和促進市場發展的根基。
《意見》雖然規定要建立文物鑒定公益性咨詢常態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博物館、國有文物商店、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機構等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性咨詢服務;但如何實施純粹公益性的鑒定服務依然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很難給民間文物一個真正的身份認定。另外,文物鑒定是一項工作,哪些機構能夠進行鑒定的收費問題等,需要建立明確的文物鑒定評估機制,甚至是有追索機制的鑒定服務。
其次是促進市場發展,要明確其參與主體的身份及準入資質等。
促進回流是《意見》點,內容也規定得比較明確。但通過政府追索、海外捐贈、社會力量參與等多種方式推動的海外實體文物回流,實際操作的難度大,門檻也很高;而早已進入各國博物館體系的海外文物也無法回流。對此,目前業界嘗試采用的數字回流,如敦煌莫高窟的藏經閣,效果就很不錯。
我個人認為,在文物的數字化回流方面,將給予怎樣的政策支持和鼓勵,是應該逐步明確的,因為這種方式能很好地調動社會各領域力量的參與積極性。比如在拓展海外市場做得很不錯的游戲企業,一方面他們有很好的數字化,另一方面他們已有一定的海外市場基礎,而文物的數字化文件可以讓游戲企業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融入到產品中,這既增加了游戲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的內涵,也更有利于市場推廣,甚至能將數字文物資產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融合在一起。
03《藝術市場》:
針對《意見》的貫徹落實,你認為外圍配套的政策架構和措施有哪些?
魏鵬舉:稅務是事關民間文物市場發展和回流的重要外圍,但我個人認為其改進的空間不大。盡管此項關稅已經降到很低,但增值稅部分仍未有變動。畢竟稅收是根本,一是涉及面較大,二是在財政收支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一般很難調整。
倒是文物數字化回流的激勵機制大有文章可做。如有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可以為他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資金獎勵畢竟是象征性的,但可以對優先參與者的產品審批上設立綠色通道,或者針對游戲版號類似的稀缺資源,可給予積極參與者一定的幫扶,讓游戲產品承擔更多的文化保護和傳播責任。此類操作是在不進行文化經濟政策大調整的情況下,能將政策的杠桿作用發揮至大,撬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傳承和弘揚的有益嘗試。
04《藝術市場》:
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將如何影響民間文物市場的發展?
魏鵬舉:未來的經濟形勢,我個人認為不容納樂觀,所以大家還是要保持謹慎的態度。
總體來看,疫情的影響會常態化,對經濟在2022年的發展仍然很不利。一方面是堅持“動態清零”的舉措肯定會對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一方面從疫情期間經濟出現的意外增長部分主要來自貿易來看,此股動力并不長久。眾所周知,疫情控制是好的,所以生產恢復得較早,很多訂單也轉移到了,就連美國原本要進行大規模對華貿易限制,以減少貿易逆差,但實際上貿易逆差更大。但隨著各國對疫情管理防控的放開,就意味著很多貿易訂單可能會在2022年減少。而民間文物市場的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正比關系,經濟預期不太好,市場肯定不好。所以,要對2022年的市場發展態勢做出謹慎的預判。